王均旗下艺人(清朝八大铁帽子王分别是谁?是什么时候封的?)

编辑小石

清朝八大铁帽子王分别是谁?是什么时候封的?

在清朝时期,宗室爵位一共分为十二等:一、和硕亲王,简称亲王;二、多罗郡王,简称郡王;三、多罗贝勒,简称贝勒;四、固山贝子,简称贝子;五、奉恩镇国公,简称镇国公;六、奉恩辅国公,简称辅国公;七、不入八分镇国公;八、不入八分辅国公;九、镇国将军(内分三等,为武将一品);十、辅国将军(内分三等,为武将二品);十一、奉国将军(内分三等,武将三品);十二、奉恩将军(为武将四品)。

清代的宗室男性爵位分十二等,自和硕亲王以下、辅国公以上,共6个等级的贵族统称"入八分公";与之相区别的,有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一至三等镇国将军、一至三等辅国将军、一至三等奉国将军、奉恩将军等六级爵位,则统称"不入八分公"。

其中镇国公、辅国公有入八分与不入八分之别。入八分"与"不入八分"的"八分"是指八种待遇。八种待遇是:朱轮、紫缰、背壶、紫垫、宝石、双眼、皮条、太监。"不入八分"者不能享受这八种待遇。

那么我们说的铁帽子王并不在这十二等爵位里面,又是什么意思呢?

清朝的爵位继承都是继承一代降一级:某位亲王死后,他的儿子(一般为嫡长子)继承他的爵位,继承后降到郡王,到孙子继承的时候会被降到贝勒,以此类推。

而铁帽子王则不受此影响,无论继承多少代人,都会保持原来的爵位,即亲王死后,他的儿子继承的还是亲王爵位,孙子继承的时候也是亲王爵位。

所谓铁帽子王,其实本身就是亲王或郡王,只是因为他们对国家做出了特别重大的贡献,从而获得了可以惠及子孙的特权。

题目中所说的八大铁帽子王则是下面这八位在清初就封为亲王的八人。

一、和硕礼亲王:代善。代善是努尔哈赤的二儿子,清初四大贝勒中的一位,在努尔哈赤打仗的时候,就随军厮杀,被称作古英巴图鲁,努尔哈赤死后,代善和他的儿子岳托拥护皇太极即位,皇太极即位后,封代善为和硕礼亲王。

代善在顺治五年的时候去世,他的礼亲王爵位一共传了十世,共十二人,其中有两人被夺爵位。

二、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的侄子,自小就生活在宫中,由努尔哈赤加以抚养,所以他与皇子们关系很好,尤其是与皇太极的关系更是非同一般。父兄反叛后,依旧受到信任和重用。从青年时代起,追随努尔哈赤南征北讨,因军功受封为和硕贝勒,是努尔哈赤时期共柄国政的八大和硕贝勒之一。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济尔哈朗应军功累积,晋封为和硕郑亲王。

济尔哈朗在顺治十二年的时候去世,去世的时候,顺治亲自下令休朝七天,举国哀悼,这一殊荣仅有济尔哈朗一人享有。郑亲王爵位共传十世,共十七人,其中五人被夺去爵位。

三、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十四子。年少就随父从军,因为行军作战智勇双全,被赐号墨尔根代青(意思就是聪明的统帅)。在崇德元年被封为和硕睿亲王。皇太极去世之后,和代善共同拥立福临,也就是顺治帝当皇上,被顺治成为叔父摄政王。

多尔衮在顺治七年打猎的时候去世。睿亲王爵位共传了十一世,除了死后追封的三位,共八王。

四、和硕豫亲王:多铎(duo二声)。多铎是努尔哈赤的第十五个儿子,也就是多尔衮的同胞弟弟,崇德元年封为豫亲王。清朝大军入关之后,多铎率领大军攻下南京。参与松锦大战,获大捷。顺治元年(1644年),以定国大将军从多尔衮入关,击败李自成军。旋挥师破扬州,杀史可法;下江南,俘南明福王,晋和硕德豫亲王。

多铎在顺治六年得了天花去世。豫亲王爵位世袭九世,十三王,其中有两人被夺爵位。

五、和硕肃亲王:豪格。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晋封为和硕肃亲王,同年六月,掌管户部的事务,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被降为郡王。崇德七年(1642年)七月,因为军功重新晋封为亲王。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因为中伤多尔衮被削爵,之后跟随清军入关,清定都北京后,仍封肃亲王。

顺治三年(1646年)正月,被授为靖远大将军出征四川,同年十二月灭张献忠政权。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凯旋回京,三月,被多尔衮构陷削去爵位,之后被幽禁,同年四月死于狱中。肃亲王共传九世,十王。

六、和硕庄亲王(原为和硕承泽亲王):硕塞。硕塞是皇太极的第五子,顺治元年(1644年),封多罗承泽郡王。 随后跟随多铎率军南下,当时李自成据潼关,硕塞随豫亲王多铎进攻陕州,击败李自成部将张有增、刘方亮,李自成亲自迎战,亦被击破。随后向南进兵,击破明福王朱由崧。

姜瓖反叛期间,硕塞率领大军讨伐代州,为清军解围有功,晋升为亲王。顺治七年(1650年),降为郡王。顺治八年(1651年),晋封和硕承泽亲王。掌管兵部、宗人府。

硕塞在顺治十一年去世,他的儿子继承爵位后改为和硕庄亲王。庄亲王共传八世,十一王,两人被夺爵位。

七、多罗克勤郡王:岳托。岳托是代善的儿子,一生升降多次,性格狂妄傲慢,曾经清太宗两次免他死罪。天命十一年,封贝勒。崇德元年四月,封亲王。同年八月,降为贝勒。二年八月,再降贝子。第三年三年,恢复贝勒爵位。

崇德四年己卯正月初九日卯时,岳托在军中病逝,当时年龄四十一岁,追封为克勤郡王。多罗克勤郡王共传十三世,十七王,三人被夺爵位。

八、多罗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勒克德浑是努尔哈赤的曾孙,代善的孙子,父亲是代善的三儿子。作为努尔哈赤的子孙,继承了先辈们的勇猛果敢,在明清鼎革之际的烽火硝烟中南征北战,驰骋疆场,为清朝入主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封顺承郡王。

顺治九年的时候去世,顺承郡王爵位共传十世,十五王,其中三位被夺爵位。

以上就是题中所说的清初八大铁帽子王啦,都是清朝初期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人物,所以才能够封为铁帽子王,爵位世袭罔替。

关注小太阳,每天都有新鲜的历史知识双手奉上哦。

商王迁都对商朝有什么影响?

商朝可能是历史迁都次数最多的王朝。

商朝迁都是有着历史传统的,在商汤建国之前,有历史记录的就有八次迁都史。第一次:契自商迁居蕃;第二次:昭明迁到砒石;第三次:昭明再迁到商;第四次:相土迁到泰山下;第五次:相土又迁回商;第六次:上甲微迁到殷;第七次:孔甲复归于商;第八次:汤迁到毫,商汤建立商朝也是把亳作为首都。商朝建立以后,前十王均以毫为都城,到商朝中期,又先后五次迁都,分别为:商王仲丁迁嚣;商王河宜甲迁相;商王祖乙迁邢;商王南庚迁奄;商王盘庚迁殷。盘庚迁都到殷,一直到商纣王,历时273年,商朝均定都于此。

在商朝,作为国家政治中心的首都,为何变动的如此频繁呢?

关于商朝屡次迁都,更确切的说是商朝前期屡次迁都的问题,古今学者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水灾”说、“游牧”说、“游农”说、“去奢行俭”说、“王位纷争”说。

首先分析一下“水灾说”。 “水灾说”其实不太让人信服,因为在盘庚迁都殷之后,一直至商朝灭亡的这段时间内,历史有多次洹水泛滥为害殷都的记载,但商王朝并未因此迁都。假如商朝前期屡次迁都的原因是因为水灾的话,那为何盘庚之后水灾就不能逼人迁都呢?另外,商朝前期更换的首都,是越来越靠近河流的,假如是因为水灾的原因的话,那么所寻找的新都应该越来越远离江河才对。因而“水灾说”的可能性不大。

第二分析一下“游牧”说。根据《汜胜之书》中的记载,商朝初期农业就已经非常成熟了,而且农业也成为了主要的生产部门。如果说商汤建国之前说是游牧还勉强说得过去,那么商汤建国以后,根本就不可能以游牧的原因迁都,因为农业的发展已经使人们定居了。

第三分析一下“游农”说。“游农”说则认为,商代的农业是原始的,采取最古老的“刀耕火种”进行耕作,农民既不知道灌溉,也不懂得施肥,完全凭借土地的自然力收获作物,一旦土地的自然力消耗殆尽,就需要改换耕地。这就使得人民不得不为寻找土地而迁徙。根据《汜胜之书》中的记载,商朝初期人们就已经知道用粪作为肥料灌溉农田,商人“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值得怀疑。在近现代考古中,代表商朝前期文化的郑州和代表商朝后期文化的小屯两地分别出土了石镰和石斧,作为农业生产工具,它们的作用都很近似。目前出土的商朝不同时期的青铜农具,商代前后期的数量也大体相当。这说明商代前后期农业生产工具并未发生重大变化,农业经营方式也大体一致。这样一来。无论是“游牧”说还是“游农”说,依旧无法解释商朝前期迁都频繁,而后期稳定的原因。

第四分析一下“去奢行俭”说。根据《尚书》的记载,盘庚在迁殷的时候曾经做过三次演讲,指责一些贵族贪求财富,希望在迁都之后,各官吏贵族要勤政廉洁,施惠于民,让人民得到实惠。这就是“去奢行俭”的根据。其实商朝贵族集团奢侈成风是贯穿于整个商朝的,盘庚迁都到殷之前是,迁都到殷之后也是,为何盘庚迁都到殷之后就不再迁都了呢?所以说“去奢行俭”最多只是商朝频繁迁都的部分原因,而不可能是主要的本质原因。

最后分析一下“王位纷争”说。根据《史记•殷本纪》中记载“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我们查阅商朝的帝王记录,可以发现从商汤到盘庚正好经历了九位君王,这绝对不会仅仅是巧合而已。在《尚书•盘庚》篇里,盘庚在追述先王迁都时说“殷降大虐,先王不怀厥攸作,视民利用迁”。“大虐”的意思是人祸,那么盘庚所说的意思是“政治上的动乱和纷争,给人民带来无穷灾祸,先王并不怀恋他们手造的基业,为人民的利益来迁徙。”从盘庚的叙述里,基本上可以看出他之前的君王迁都的原因是由于人祸。这人祸又具体指什么呢?恐怕就是《史记•殷本纪》中记载的“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的“王位争斗”吧,这才是促使商朝前期屡次迁都的客观原因。

在历史上,还有两次著名的迁都,一次是武则天从长安迁都洛阳,一次是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北京,无不是因为政治原因。

找到了迁都的原因,那么迁都的影响就显而易见了。

根据《尚书•盘庚》篇中记载,盘庚迁殷几乎遭到举国上下的反对,当然真正反对迁都的并不是平民和奴隶。都城在哪里,对平民老百姓来说并没有大的区别,奴隶更是没有什么发言的权利。迁都主要危害的是贵族的利益,贵族自然是群起反对。盘庚抓住“天命”和“先王”两面大旗,鼓吹迁都是为人民打算以争取民心。迁都之前,盘庚演讲时发出警告说,谁要是不听话,妄图造反,就要把他们斩尽杀绝。迁都之后,盘庚又说,不管与商王血缘是远是近,只要有功就封赏,有罪就处死。这说明通过迁都,商王的权威的确是提高了,商朝的最终也稳定下来了,因而盘庚迁殷后二百七十三年没有再徙都城。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